那些使用BPM的人经常发现他们自己在使用工作流和业务流的概念时,常常会混淆两者,甚至一些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也常会混淆这两个术语。我们本篇就是专门针对在BPM使用中工作流和业务流这两个术语来进行解释,希望帮助大家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
在BPM中,流程映射图(通常我们简称“流程图”)对于有效的操作实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映射图为流程设计提供了可视化的输入输出表示,同时增强了流程设计者与涉众之间的沟通,这使得流程设计从开始到结束这整一个流程管理变得更加容易。许多企业在持续改进实践中会使用流程图,以此来指导流程,指出流程环节中低效率的部...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浪潮中,MIS(信息系统)与ERP(企业资源计划)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但是,MIS/ERP的开发方式的缺点在于对需求表达不清晰、效率不高。
无论是准备开始上线一款BPM软件,还是需要优化和改变已有的BPM软件,关键还是如何将企业管理思维导入到BPM,如果评价标准足够有效,就会尽可能的提升BPM软件在企业中的价值,可以充分利用BPM的方法论。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估和方法论支撑,很容易导致最终BPM软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ERP厂商由于原有产品的功能僵化,体系结构缺少灵活性,已不能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ERP软件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ERP客户化的复杂性和实施成功率的低下成为困扰软件厂商和用户的难题。
BPM和SOA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操作原则。举个例子,它们就像是“流程同构”。同构指的是一个保持结构的双射。在更一般的范畴论语言中,同构指的是一个态射,且存在另一个态射,使得两者的复合是一个恒等态射。
工作流管理系统使用了典型的三层结构的管理模式:客户层,中间层和数据层。工作流流管理系统是有别于ERP,还有其他一些普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们的目的都是用来提高企业事务处理效率和水平,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则是面向整个市场和客户,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和角色,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以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要提高企业流程的运营能力,就不得不提及企业流程分类的框架。流程分类框架(ProcessClass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PCF)存在的目的正是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从流程角度运营企业的标杆:企业运营中到底存在着哪些流程?这些流程涵盖着哪些企业活动?流程中的活动应该如何梳理?这些问题是...
大家知道, BPM流程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五个阶段:设计、建模、执行、监控和优化。BPMN,即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业务流程建模符号,是用一种类似于流程图的图表形式来描述Workfow和业务流程的一种行业标准通用的语言。
工作流模式是解决流程类问题的方法论,是解决流程问题的最佳实践。工作流领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断重复出现的时间,从这些实践中发现和抽象出规律,并找到解决这些重复问题的解决方案,对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流模式。